高去尋

高去尋   高去尋(1909-1991年)字曉梅,河北安新人,1909年生於南馮村耕讀世家六吉堂,父為清朝廩生,郡望鄉紳,執教於縣學。自幼聰穎,河北省保定第六中學畢業,任教小學一年,考取北京大學預科,以成績優異,升為史學系正科生。

  1935年自北京大學畢業以後,蒙傅斯年先生推薦進入中研院史語所,立刻參與安陽第十二次(即西北岡第三次)發掘工作,時抗戰軍興,即跟著史語所東遷西播,期間仍進學上庠,古籍今著,中外論作,無所不覽,從史語所練習助理員,歷任助理員、助理研究員、副研究員,至1949年升任研究員,獲終身聘書。1966年膺選為中央研究院第六屆院士,後兼任評議員,1978-1981年兼任歷史語言研究所所長。

  高去尋先生學養淵博,難測涯涘,親躬殷墟田野發掘,傾其後半生數十年之歲月與精力,整理梁思永先生「侯家莊」遺稿,完成不朽之報告,是位考古學家;博通甲骨金文,是位古文字學家;本科訓練歷史學,著述旁徵四部,根據殷墟考古建構殷商古史,是位歷史學家;追究喪葬禮俗,參引民族誌書,是位民俗學家;尤其專精三代古器,斷年代,析風格,發義蘊,看法超越傳統古器物學之藩籬,是一位開啟新學風的古器物學家。凡此種種,以考古發掘資料作基礎,而歸結民族文化,可謂全能型的學者。

  高先生平易近人,未泯童心,在寓居李莊山坳時,夏苦蚊蚋,冬苦雨雪,物質唯艱,而其不改樂天之性,每於飯後講古,孩童群集聆聽,不知夜闌。來台之後,身份雖高,但高院士與工友促膝下棋,成為中研院特有之景觀。高先生講學認真,課後則愛與學生聊天,鋒談所及,除學術本身,還牽扯許多考古逸聞軼事,使人印象深刻。

  高去尋先生秉性謙遜,澹泊名利,與人無爭,知識之人,無不傾服。其整理梁思永先生「侯家莊」報告未完稿,用力彌深,所投注之心力與睿智,使報告臻於上乘,內容詳瞻,體例嚴謹,比之世界第一流發掘報告不曾稍讓,然而高先生始終堅持署名先師梁思永原著,僅自居輯補地位,其尊師之情,歷數十年不衰,此古德,放眼今世,難有可匹敵者。

  1991年10月,高先生於台北南港街上行走時,不慎跌倒逝世,享年82歲。   
回上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