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濟

李濟   李濟(1896-1979年)號濟之,湖北鍾祥縣人,生於1896年,十歲時隨父親到北京,先後在湖北省立江漢學堂及琉璃廠廠甸的五城中學就讀,1911年考入清華學堂。

  1918年從清華畢業後即赴美攻讀心理學學位,1920年以《人口的質的變遷研究》論文獲得社會學碩士,同年進入哈佛人類學系研究攻讀人類學,成為中國留學生中第一位學人類學及考古學的人。1923年他以《中國民族之形成》榮獲哲學博士(人類學)學位。返國後,他先在天津南開大學教授社會學及統計學,1925年應聘加入清華研究院講課,同時受聘於美國弗利爾主持田野工作二年,發掘山西西陰村遺址。

  在1929至36年之間,他率團發掘殷墟兩次,主持殷墟第四、六次,城子崖第二次及辛村第一次的發掘,視察辛村第二次,山東滕縣安上村,殷墟第七至十一及十三次的發掘,在第十一次發掘時發現了大批的車器,他還特地購置電影機前往。李濟在參加殷墟工作之始,就跟所內同仁約定:一切出土物全部屬於國家財產,考古組同仁自己絕不收藏古物。他推翻了把古器物學局限在三代有文字的「吉金」範圍之內的觀點,突破了王國維時認為只有帶銘文的完整器物才有價值的看法,而是一切的原始材料,只要能體現人類的活動,哪怕是殘陶碎骨,只要是經過有計劃的科學方式採集得來的,就能顯現真正的學術價值。

  1936年,李濟應邀前往倫敦及斯德哥爾摩講學。隔年返國,抗日戰爭開始後,他隨史語所從昆明遷往四川李莊。那是個偏僻的山鄉,要把所裡的資料運上山坡是件很費力的事。一次搬運時,不巧撞壞了一個木箱,內裝的人骨標本暴露出來,引起一陣嘩然。民伕紛紛說開:這個機關,還吃人喲!一時間,輿論紛紛,群情激憤。後來,傅斯年及李濟等人出面,邀請當地官員及地方士紳座談,再三解釋人骨對考古、人類學的重要意義,並請他們向民眾做必要的解說,這才化解了一場險情。

  1938年,李濟獲英國皇家人類學研究所選任為榮譽研究員。抗戰勝利後,他以專家身份赴日各地調查及接收戰時被日本軍方及各方掠奪去的中國文物,並且獲得了重要成績。不過,他在東京前後尋找「北京人」頭骨五次,均未獲得結果,他還以此為終身的憾事。1948年他當選為中央研究院第一屆院士及評議員,是年冬天,他率領史語所、中央博物館、故宮博物館等同仁押運古物來臺。

  抵台後,李濟除了在台灣大學歷史系任教外,更創辦了台灣大學考古人類學系。他在領導及參加圓山遺址發掘、環島考古調查及泰雅族體質測量之餘,還繼續整理及研究殷墟出土的器物,並且完成了《殷虛器物甲編:陶器(上輯)》一巨冊,是為《小屯》系列之第三本。1955年8月他被任為中研院史語所所長,同年十月奉命為代理院長。

  李濟在清華研究院時專門指導的研究生吳金鼎後來成為發現中國黑陶龍山文化的著名考古學家。李濟在台灣開創考古人類學系,更是培養了不少優秀的考古及人類學人材。

  1979年8月1日,是他手創的台灣大學考古人類學系成立30周年,他也在這一天因心臟病猝發於台北寓所逝世。
回上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