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璋如

石璋如   石璋如(1902-2004),1902年1月出生於河南省偃師縣,世務農。其父西崙公,字崑卿,與母親王氏有善名閭里間。八歲入私塾,後來私塾改辦學堂,就讀偃師小學、洛陽中學後,因家道中落加上華北內亂等因素,輟學從軍與就業數年,直至1928年才進入中州大學(後來的河南大學)就讀歷史系。

  1928年是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安陽考古工作之始,董作賓先生赴河南大學的一場演講啟發了石璋如先生對安陽考古的興趣。第二年,河南大學派石璋如先生及其室友劉燿先生至安陽考古隊擔任實習生,從此展開其終生的志業。1932年石璋如先生自河南大學畢業以後,進入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歷任研究生、助理員、副研究員、編纂等職,1949年升任研究員,1961年獲終身聘用,1979-1983年兼考古學組主任,1952-1959年兼任國立台灣大學考古人類學系教授, 1978年當選中央研究院第十二屆院士,並曾擔任第十一屆中央研究院評議員。

  石璋如先生曾以「挖」、「整」、「調」、「接」、「教」、「告」、「研」七字自述其一生的工作經驗。「挖」主要是參加安陽殷墟的發掘,以及1948年來台後主持埔里大馬璘、圓山、十三行、江頭、淇里岸、大園尖山等史前遺址的考古發掘。「整」是整理考古發掘記錄,其整理安陽殷墟發掘的報告,卷帙浩博,工作繁重。「調」是田野考古調查。石璋如先生所到之處從不忘做考古調查,除了河南省商周遺址之外,還參加「西北史地考察團」,調查足跡遍及寧夏、陝西、山西、甘肅莫高窟等地,所發現遺址近兩百多處,抗戰期間及來台以後曾於湖南長沙、雲南昆明、四川李莊、台灣桃園、楊梅等地調查民間傳統工藝技術。「接」是在抗日戰爭結束以後,石璋如先生被委派為代表,自日本人手中接收史語所南京雞鳴寺舊址的辦公大樓。「教」是指1948年李濟先生在國立台灣大學創設考古人類學系,石先生兼任教職,考古系早期畢業生如李亦園院士、張光直院士均曾授業,此外宋文薰院士任台大考古人類學系助教期間亦深受石先生教導。「告」和「研」是指安陽殷墟發掘以後七十餘年間未曾間斷的撰寫報告和研究工作。

  石璋如先生生平克己復禮,澹泊名利,生活儉樸。早年曾患肺疾,雖經調養痊癒,但常感小恙,晚年反而體健,恆以散步為樂,不意於2004年春節間,行走失衡,跌跤傷及胸部,乃至氣體衰弱,後轉為氣喘,不幸於2004年3月18日仙逝,享壽104歲。
回上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