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金鼎

吳金鼎   吳金鼎(1901-1948年)字禹銘,山東省安邱縣人,肄業於山東濟南齊魯大學,1926年考入清華學校國學研究院,從李濟先生修習人類學,著有《山東人體質之研究》。他性喜考古調查,在未入史語所之前,於1928至1929間到平陵調查六次,著〈平陵訪古記〉一文。

  吳金鼎是山東龍山黑陶文化的發現者。1928年他在山東省章邱縣進行調查時,在龍山鎮以東武原河畔稱為「城子崖」的台地上,發現了這個遺址,知道它自成一文化系統,與中原及西北的彩陶文化是不同的。1930至1931年史語所便請吳先生和考古組主任李濟先生等人,一同去進行兩次的發掘,這兩次的收穫,後來由傅斯年、李濟、董作賓、梁思永、吳金鼎、郭寶鈞及劉嶼霞編著了考古報告集《城子崖》。城子崖遺址上層為東周時代遺址,下層是首次發現以磨光黑陶為顯著特徵的新石器時代遺存,最初稱為「黑陶文化」,後來該遺址被命名為「龍山文化」,現在專稱「山東龍山文化」,或稱典型龍山文化。城子崖遺址的發掘,在中國考古學史上具開創性意義,對於認識和研究中國新石器時代文化起了重大推動作用。

  1931年春吳金鼎與梁思永同到安陽參加殷墟第四次發掘。最初他們同在小屯工作,為了發展更美麗的遠景,他們於四月離開小屯,分別向東西尋找他們的理想地點。梁思永向東選擇了後岡遺址;吳金鼎向西選定了四盤磨遺址。這遺址現象單純,結束發掘後,他便帶著工人東來,幫助梁先生工作。隔年春,吳金鼎來安陽參加殷墟第六次發掘,仍執意尋找新遺址的計劃,但都不理想。之後,他往魯南,獲鳳凰臺龍山期遺址一處,魯都、勝城等周漢遺址六處。他又到魯東調查,獲昌城、於陵等周漢遺址,參觀了濰縣製造銅器工作。他的足跡,差不多走遍山東全省,在當時也是知道全省考古遺址最多的第一人。

  1933年秋山東省政府派他前往英國倫敦大學進修研究,在留英期間以英文寫成了一部《中國史前陶器》(Prehistoric Pottery in China, 1938),這是一部關於中國史前陶器最詳細的參考書。為了做這研究,吳先生翻遍了所有中國史前陶器的書藉,觀摩了幾萬片已出土的陶片實物,還特地在倫敦中央高等工業學校實習原始製作陶器的方法。此外,吳先生利用在國外的機會跟隨英國考古學家泰斗彼待教授(Prof. E. W. Petrio)到巴勒斯坦進行發掘工作。

  1937年吳金鼎榮獲博士學位回國,史語所已遷至長沙。雖值敵機轟炸,但他在十二月間仍與梁思永等調查小吳門及北關外。隔年他隨史語所遷往昆明,繼續他的考古調查工作,十月間中研院史語所與國立中央博物館籌備處合作成立蒼洱古蹟考察團,吳金鼎為團長,王介忱(吳夫人)及英國考古學博士曾昭燏小姐為團員,從事大理及洱海一帶的考古工作。在吳先生主持下開了「女性考古」的先河,曾、王二位女士在大理一帶,指揮馬龍、佛頂甲、龍泉等七處遺址的發掘,在這地區沒有男人下田工作,發掘的工人都是女性,造成了考古史上的新紀錄。他們把這一帶的工作寫成《雲南蒼洱考古報告》,這本報告很特殊,插圖都是用木板刻印的。

  1941年春因滇緬公路吃緊,史語所由昆明遷往四川,中央博物館、營造學社也都遷來,這三文化團組織川康古蹟考察團,吳金鼎任團長,從事川康境內考古工作。此時發掘經費拮据,這是考古最艱困的階段,吳金鼎尚能樂於處之。

  琴臺整理工作團是吳金鼎最後帶領的考古工作,結束後,他不但離開了史語所,也離開了考古。他覺得抗日比考古工作更重要。抗戰勝利後,他應母校之邀回齊魯大學主持復員工作,同時兼任多職,自喻「到濟後如力輓之牛」。復員事情辦妥後離校去「挖古」是他的夢想,但當後來他被證明患上無法可治的胃癌後,這夢想終未實現,在他四十八歲那年便長辭人世了。
回上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