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殷墟玉器 |
|
|
 |
銅內玉戈 |
|
 |
玉蛙佩 |
中國對「玉」這個字的正式定義是在東漢許慎的《說文解字》:「玉,石之美有五德者。潤澤以溫,仁之方也;角思理自外可以知中,義之方也;其聲舒揚專以遠聞,智之方也;不撓而折,勇之方也;銳廉而不忮,絜(ㄐㄧㄝˊ、ㄒㄧㄝˊ)之方也。」。所以古人所說的「玉」是指「色光潤、聲舒揚、質瑩潔之美石」,即包括了外表溫潤有光澤、敲擊時能發出悅耳聲音的各種美麗石材。「仁、義、智、勇、絜」則是「玉」所象徵的珍貴人格特質。
從現代礦物學的觀點,「玉」(根據比重和硬度的差異,)分為「軟玉」和「硬玉」。(「軟玉」的比重大約3.0、硬度在6─7之間;「硬玉」的比重則大約3.33、硬度在7以上。)「硬玉」通常是稱翡翠;「軟玉」則是指由顯微透閃石、陽起石礦物所組成的單礦物岩,(請設計、加入下列的軟玉解釋)一般具有色澤柔和、觸感溫潤、質地光潔細緻的特點。考古發現,自新石器時代以來「軟玉」已被開採利用,本所李濟先生採集殷墟墓葬和遺址中的玉器樣本查驗後也指出:商代的玉器原料是以「軟玉」為主〔初步鑑定這些「軟玉」主要是新疆玉、透閃石玉、岫岩玉及南陽玉四種,以新疆玉居多〕。無論如何,「玉」在中國人的心中並非只是冰冷的礦物,更被賦予了特殊的意義和價值。
殷墟玉器主要出土於中、大型的墓葬,種類繁多,包括禮、樂、兵器、工具及各式裝飾用器。其中以裝飾品最多,又可分成佩飾、鑲嵌飾及用途不明的飾品等類;表現的題材以人物、動物(包括寫實和神話性動物)和抽象的幾何線條為主。這些玉器大多數是墓主生前所使用的物品,再成為隨葬品陪葬;換言之,當時玉器的實用價值高過後世所強調的象徵意涵。事實上,殷墟玉器的雕琢技術精湛進步,一方面體現了當時的工藝水準,一方面也反映了商文化的部分樣貌。這些玉器造形豐富,大量結合浮雕與立雕的技術,使紋飾與器形自然結合;同時殷人也掌握了熟練的鏤空、鑽孔、開料和拋光技巧,不僅增加玉器的實用性,也凸顯了玉材本身的美質。
和青銅器一樣,玉器也是商代文明高度發展的指標之一。玉雕真實反映了殷人的生活景況,其中最有意思的是關於殷人的「坐姿」:
現在的人都坐在椅子上,但早期中國人以跪坐為主,至少在兩漢時期,一般人都還保持跪坐的習慣。(跪坐習慣的改變,大概因胡床的輸入和受到佛教僧徒跏趺坐的影響;交椅流行以後,就完全取代了跪坐,成為主流。)但商代的人形玉雕則顯示殷人還有「蹲居」和「箕踞」的習俗。
「蹲居」是以兩足承受全身的重量,下肢彎屈,膝蓋向上,臀部向下而不著地,「箕踞」則膝蓋向上,臀部著地;所以蹲居和箕踞最主要的差別在於臀部是否著地。從人體的構造功能來說,在坐具發明以前,蹲居比箕踞費力,跪坐又比蹲居吃力。考古發現,在早期文化中,人類蹲居和箕踞的現象極為普遍,所以他們的脛腓與距骨的關節多留有蹲面(Squattingw facets)的痕跡。雖然蹲居、箕踞或隨地而坐,是較為自然的休息狀態,但也都被視為一種較為粗鄙的姿勢,於是「跪坐」就代表一種較「文明」的儀態。「跪坐」是以兩小腿及兩腳承受全身的重量,膝蓋向前,將臀部放在腳上。在殷墟的墓葬中,有些人骨呈跪姿,多分布在基址的門部,少數在車馬坑和牲畜坑的旁邊;看似守門人或管理員;可看出跪姿是一種較為禮敬的姿態。不過,殷人一般可能較習慣蹲居和箕踞,跪坐則是統治階級的教養,並發展成為供奉祖先、祭祀神鬼及招待賓客的禮貌。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