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墟文物小常識

敗龜板
 
  中藥名─「龜者:介虫之長,陰物之至靈者也。」、「龜:得陰氣最厚,故以補陰而為君。」,在中醫學上,認為龜能補腎,而腎主藏精,所以常被用來當作調和陰陽的方劑。
  所謂敗龜板是龜科動物烏龜(Chinemys reevesii GRAY)或近緣動物之甲殼。呈長橢圓板片狀,由十二枚腹鱗甲組成,兩側有四對向斜上方彎曲的肋鱗甲翼。周圍具稜角,凹凸不平,一端較狹。暗褐或紫褐色的表面甲片上有呈鋸齒狀交錯的縫隙。內面為灰白或淡黃色,不光滑。質地堅硬,易自板縫處斷裂。微有腥氣,味微鹹。
  敗龜板以片大、乾燥、完整、潔淨無腐肉、純底板、無牆板、無火燒板的最好。功效在補心益腎,滋陰資智。
  另一種和敗龜板相似的藥材是鱉甲。鱉甲是鱉科動物鱉的背甲,與龜 板都能滋陰潛陽,治虛熱盜汗及陰虛陽亢等症,兩藥往往同用。兩藥不同的地方是鱉甲清虛熱的作用較強,且能通血脈、破瘀散結,可用於肝脾腫大、月經閉止,龜板則能補血止血、益腎健骨,可用於崩漏下血及筋骨痿軟。鱉甲在臨床上有治療久瘧、瘧母、胸脅作痛及月經不通、癥瘕,腹病積聚的功效,所以傳統上會與三棱、莪朮、青皮、香附、紅花、桃仁等配合應用以治療虐疾、血瘀等症。
上一件:甲骨文 回選單 下一件:龍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