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墟文物小常識

(商代)陶器與銅器的關係
 
  如果說商代青銅器是王室貴冑權位的表徵,則陶器就是殷人日常生活的主要用器。在殷墟的居住遺址和墓葬中,陶器是最常見的文化遺物。
  《墨子》卷十一〈耕柱〉:「昔者夏后開使蜚廉,折金於山川,而陶鑄之於昆吾」,陶、鑄連文,說明製陶與冶鑄之間有密切的關係。事實上,成熟的製陶技術,為銅器的冶煉奠定了基礎。
  陶器的出現和人類使用「火」有關。土軟,易於塑造,但被火燒過的泥土,能夠定型、變得堅硬、增加實用性。新石器時代以來(從彩陶文化到黑陶文化),人們已能有效控制陶窯內的溫度,溫高甚至能達到950℃-1050℃;為冶煉黃銅所需的高溫和還原氣氛提供了良好的條件。進步的製陶技術,也使運用煉銅坩堝和以陶笵製模成為可能。
  青銅器的形制與裝飾風格獨具特色,且自二里頭文化、二里崗文化到殷墟文明都可見一脈相承之跡;但溯其源頭,仍與陶器有關。根據李濟之先生的研究,「大部分銅器的形狀,都是依著陶器照抄,等他們藝術獨立以後,才發生許多新的形式。」。可知銅器製作最初的原型還是得自於陶器。所以要瞭解商代青銅器在工藝美術上的意義,絕不能忽略陶器的演進與發展。
回選單 下一件:陶器成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