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代的白陶
商代帶蓋白陶罐
白陶殘片
白陶是指外表和胎質呈白色或乳白色的陶器。陶器的顏色和陶土原料、焙燒溫度及氧化程度有關;一般來說,含鋁量高、含鐵量低的土質,燒成後會呈白色、近白色或淡黃色。
根據觀察、化驗,商代白陶原料的化學成分和中國的製瓷原料高嶺土(主要產於江西)相近,但含水量較低(高嶺土的含水量平均在10%以上,白陶原料的含水量平均為2.6%);且有高嶺土中所沒有的成分--氧化鈦(TiO2,約佔1%─2%)。近年來大陸學者化驗了殷墟地區的土質,發現含有鈦,因此相信:商代白陶的原料應該就直接採自安陽附近。
雖然白陶在新石器時代大汶口文化與龍山文化的墓葬和遺址中就已出現,但卻是「殷商時代特製的工藝品」,「具有代表性的殷商時代工業」(李濟先生語)。事實上截自目前為止,商代的白陶大多出土於中、大型的墓葬中,無論在質地、造型、紋飾方面都有新的發展,獨具特色。本所主持的殷墟發掘,據計出土完整和可復原的白陶容器10多件、塤1件、殘片663片(李濟,《殷墟器物甲編•陶器》上輯),具有下列的特質:
考察形制,基本上是沿襲灰陶,雖有與黑陶或青銅器相似的器形,但數量不多。本所收藏的白陶器主要以圜底器為主,無四足器。最具特色的是器表紋飾的表現,主要有下列幾種:
一、繩紋、箍紋或兩者兼備。
二、表面光素無紋或有簡單的凹、凸弦紋。
三、打磨光滑,無任何紋飾。
四、以壓刻或雕刻法刻劃各種紋飾。
其中無刻紋的白陶器時代較早,器表經過打磨光滑、胎壁細薄的多是商代晚期的「精品」,壓刻或雕刻紋則是白陶器中最常見的式樣。
通常紋飾是以刀刻製,多在晾乾的陶胚上先勾勒出細、淺的輪廓線,再深入精刻;容器的紋飾排列都是橫繞周壁的圈帶、各單位的界線皆為橫向(無直向);從紋飾的排列不難看出白陶器上的紋樣是經過精心設計、安排。過去在灰陶和黑陶器上所見筆法自由的幾何紋樣,在白陶器上被組織成若干定型的圖案,成為裝飾的重要特色;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一種見於各類白陶器上的摺疊紋或摺疊雷紋。
相對於(白陶器)定型化的幾何圖紋,青銅器上流行的動物圖案,在白陶器中則較少見。小屯M333號墓所出的白陶塤(R490)是為一例。
《禮記•檀弓》上:「殷人尚白,大事斂用日中,戎事乘翰,牲用白。」、《史記•殷本記》卷三:「湯既勝夏…乃踐天子位…湯乃改正朔,易服色,上白,朝會以晝。」,可看出「白」色在商代禮制中的重要性。從白陶器多出於王候墓葬,數量稀少、制作精美來看,應該不像是普通的日用品,學者相信它的用途應該是供應貴族儀典和祭祀所需;無論如何,白陶在刻工及裝飾上,也絕對稱得上是殷墟陶器中的精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