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墟文物小常識

豆 、白陶豆、釉瓷豆(原始瓷)
 
R000107_1BCWA

商代白陶豆

  豆,自新石器時代就是最常見的日用物品。《周禮•天官冢宰•醢(ㄏㄞˇ)人》:「醢人掌四豆之實。朝事之豆,…;饋實之豆,…;加豆…;羞豆…。凡祭祀,共薦羞之豆實;賓客喪紀,亦如之。」。說明豆是祭祀饗宴中用以盛裝肉類、醬菜的餐盤。實際上,本所發掘殷墟時,大多數出土的豆雖未盛裝任何遺物,但常同時伴隨獸骨一起出土;少數盛有遺物的,多為獸腿骨或碎肉,這個現象也和《說文解字》中「豆,古食肉器也」所說的用途相合。
  豆在殷墟的遺址和墓葬中出土了相當多的數量,就本所獲得的材料來看,豆的材質有陶(灰、黑陶)、原始瓷、石、木為主,其中以陶豆的數量最多,但並無銅質。後來中國大陸在河南安陽郭家莊發掘了兩件商代晚期的銅豆,數量也極為有限。
  殷墟出土的這些豆,形制皆屬無蓋、大口的圈足器。整體由兩節構成:上半部稱「圍」,是口大而淺的盛盤;下半部是喇叭形的高圈足。(請附豆的示意圖)紋飾則因材質的不同而有明顯的區別:

灰陶豆— 出土數量最多的灰陶豆,大部分都無紋飾;有紋飾的只是在口部或圈足處刻劃幾道弦紋而已。
黑陶豆— 殷墟的黑陶豆不同於龍山文化期的質地那般細薄光黑,而是粗厚無光澤的黑陶器。紋飾也很簡單,多為弦紋或環紋,有些會在圍及圈足上各突出一道弦紋。
釉瓷豆— 本所發掘的釉陶豆即原始瓷豆僅有一個,出於H107的穴窖中,除了口下有兩小耳飾外,全身素面無紋。
白陶豆— 本所發現的兩個白陶豆(R107.1、R107.2)都出自M388號墓,周身飾有相同且像似經過精心布局、設計的紋飾(—圍的上、下部以弦紋為界,中間夾飾幾何化、各成單位的雲雷斜紋;圈足則分成三段,以各式變化的雲雷紋裝飾)。
石 豆— 數量不多,通常由大理石雕成,內外光滑。
木 豆— 由於木質容易腐朽的緣故,目前所看到的木豆已「形存質亡」。目前考古學家是根據「花土」來辨識木豆的色彩、紋飾:已知的木豆多塗有紅色顏料且具相當繁複的紋飾。以YM362號墓中的8個殘破木豆為例,雖然可看出全部形狀的只有三處,且形狀稍有不同;但主要的紋飾是以獸面紋為主,其繁複的程度遠超過其他材質的豆。若以紋飾的複雜性來區分各材質豆的等級,則木豆的等級最高,其次是白陶豆、釉陶豆,灰陶和黑陶豆是最普遍的種類。就出土的現象觀察,木豆多見於形勢較大的墓葬,白陶豆也多常伴隨高級銅器出於中、大型的墓葬。可知木豆和白陶豆是商代豆形器中的精品,相對於當時銅質器多用於盛流質物,豆的口大圍淺,易於穩放,是祭祀時當作盛肉的主要用器。
上一件:商代的白陶 回選單 下一件:陶器製作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