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商代的骨器 |
|
所謂骨器,是指利用動物骨骼所製作的器物。至遲在新石器時代,人們已知將獸骨磨製成骨針,或將獸角挖空當作盛裝液體的用具。由於骨器多被當作實用物,且材質易於腐朽,因此不易保存。商代甲骨文的發現,使鑑藏家和學者開始注意商代骨器的研究與收藏。本所於殷墟發掘出大量的骨器,包括骨製兵器、骨錐、骨簪、骨珠、骨雕圓泡、骨塤、骨牙皿、骨觚、骨(牙)柶…等,是瞭解商代骨器藝術的重要材料。
一般來說,骨製兵器以骨簇最多。因為骨簇的戰鬥殺傷力遠不及銅簇,所以大部分被視為陪葬用的明器。但骨簇也有相當的硬度,若加上木質把柄,或可當作日常使用的漁、獵工具。
各式長短不同的骨錐,也是殷墟常見的物品。在車馬坑中出土的骨錐,被認為是拌結馬軛帶的用具;一端有穿孔的骨錐,多被當作骨針或串連用的裝飾品;有的被當成釘形器,具固定物件的功能;有些也被視作髮簪,用以繫紮頭髮。換言之,這類骨錐器因出土坑位、伴隨物和形制的不同而有各種的使用解釋。
骨簪,即骨製的髮簪。一般將出於人頭骨附近、一端錐形如簪狀的骨器視為骨簪;因為從出土的商代人形器中(陶偶、石刻人像、玉石人形飾…)可看出商代男、女多有縛紮頭髮的習慣,這些物件應是用來固定頭髮。有的骨簪僅是單純的錐形器,有些則有透雕的裝飾甚至鑲嵌綠松石,相當精美。
骨珠,主要有圓形和橄欖形兩種。橄欖形的骨珠數量最多,形狀像橄欖削去兩尖端,中心並有穿孔。在M1001號大墓中出土了成千上百顆的骨珠,看來是可用作「珠簾」或各種首飾、服飾上的裝飾品。
骨雕圓泡,表面呈弧形凸起,刻有葵花紋,中間有孔,很像鈕釦或佩飾;有的圓泡上還鑲嵌綠松石。主要見於M1001和M1005兩座大墓。
在M1001號墓的翻葬坑內採集到一只骨塤(六孔),兩面都有流暢精細的獸面紋雕刻,底部中心還有一個「右」字。形制如陶塤,可吹奏。
骨牙皿,是一種以骨或象牙製成的皿形器,主要見於M1001號墓的翻葬坑,多殘缺不全。外觀像豆形器,口寬盤淺,但圈足是實心。
骨觚,由動物腿骨製成的觚形器,多出於M1001號墓的翻葬坑,有大小兩型,周身滿布獸面紋,雕琢繁複。較特別的是在骨觚的內壁塗滿紅漆,漆雖有防漏的功能,但塗在內部,恐是不能實用的明器。
骨牙器中最具代表性的應該是骨柶。根據經書記載,柶是祭禮中舀酒的工具,形制分「葉」、「枋」(柄)兩部分,材料有角質和木質兩類;本所在西北崗一帶發掘的則都是以動物的肋骨或腿骨為材、外形長方、上窄下寬、扁薄弧凸的器用;「葉」部皆無裝飾,雕劃集中在柄部。骨柶上的雕刻紋飾題材豐富,有各式複雜多變的花形紋、獸面紋、蟬、鳥、鳳紋及幾何圖形;對研究商代雕刻工藝極具價值。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