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塤 (ㄒㄩㄢ、ㄒㄩㄣ) |
|
吹奏樂器。中國樂器分為金、石、絲、竹、匏、土、革、木等八音,塤屬土音。
《世本》:「塤,暴辛公所造」、《通歷》:「帝嚳(ㄎㄨˋ)造塤」,可知塤的起源甚早。近年在陜西省西安半坡仰韶文化遺址中出土一個狀如橄欖、兩端尖長、中徑略圓、頂端有一吹孔的陶製「口哨」,時代距今約六千年前,被認為是原始陶塤。原始的塤只有吹孔而無音孔,後來才逐漸增加音孔,成為名符其實的吹奏樂器。在比半坡遺址稍晚的山西省萬泉縣荊村新石器時代遺址中發現的三個陶塤,除了一件管狀陶塤只有吹孔外,其餘兩件橢圓形和球形的陶塤,已各出現了一個及兩個音孔。到了二里崗文化期又出現三個音孔的塤,且形制漸漸統一成規則的卵形。
「剛而濁」是古籍上所載塤的音色。實際上,由於音孔多寡和吹奏技巧的變化,塤能發出不同音階、表現不同的音樂特質。根據測音,發現有音孔的塤是按照一定的音階或調式所製成;除了有三度諧和和五度諧和的概念,也出現了半音,並具有標準音和絕對音高的意識,還能轉換音階調式,可看出當時塤在演奏表現上已有相當水準。所以《周禮•春官•小師》中,已將這種形制不大的塤當成祀典中的六音之一:「鼓、倥、楬、壎(塤)、箎,此六音德音之音也。然後鐘、磬、竽、瑟以和之,干戚旄狄以舞之,此所以祭先王之廟也、所以獻酬酢也、所以官序貴賤,各得其宜也。所以示後世有尊卑長幼之序也。」
本所收藏的白陶塤(R490),也是卵形,有五個音孔,加上吹孔,共六孔,正如宋、聶崇義《三禮圖集注》中所載:「(塤)凡六孔,上一、前三、後二」。吹之也能發出不同的音階。周身以雲雷紋為地,襯托主體的獸面紋,並由兩音孔充當獸目,一個音孔當作獸嘴,設計精妙,塤底還有一陰刻銘文(右或戉)。這是小屯出土器中唯一的一件白陶塤。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