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原始瓷 |
|
所謂「瓷器」,指的是胎骨為高嶺土質、施有釉料、胎、釉結合緊密、厚薄均勻、再經過1200°-1300°C的窯燒所作成的器件。瓷器質純而堅硬、不可刀削、敲擊時會產生共鳴現象、碎片呈白色介殼屑狀、若經高溫融化會成為玻璃狀的物質;胎體色白、緻密、有半透明性、不吸水,具有很高的實用價值高。至於一般陶器的原料則是普通黏土、不施釉或施低溫釉(鉛釉)、窯燒不超過1000°C;所以胎體無透明性、胎質較軟、吸水率高。商代以前的原始窯爐因為溫度不夠、燒不熟土料,所以當時並無法分辨出陶與瓷的差別。最遲到商代中期,窯燒溫度已可達到1200°C以上,於是在高溫下顯出了陶與瓷的差異。
商代燒製的瓷器之被稱為「原始瓷」,並非只因為它是目前發現最早的瓷器,而是因為當時似乎並未能嚴格區別黏土或高嶺土的特性,在原料的處理上不夠精細、內含許多雜質,因此瓷胎呈灰白或灰褐色,也有白中帶黃的。可能當時有用石灰黏土配合燒成,遂於高溫下融成了清亮的石灰釉;但多數的黏土中含有其它一些物質,以致釉色並不穩定,常見釉色以青綠色為主,另有少量的深綠或黃綠色,所以也被稱作商代的原始青瓷。
目前已知的商代「原始瓷」主要出於黃河中、下游和長江中、下游地區的遺址和墓葬中。已知的器類有尊、罍、缽、罐、瓮、簋、缶、豆等,品類不多,形制也不規整;有些在釉下有拍印幾何形的圖案紋飾,和當時的陶器相似。 |
|
|
|
|
|
|
|